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依靠肉牛产业振兴发展纪实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王也报道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正是在这样的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在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中,这个小镇以党建为引领,依靠科学养殖,做起了令人羡慕的牛文章,让这片热土成为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向振兴路上的父老乡亲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的时代答卷。
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谋振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
为了探寻这个巴吉垒这个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崛起之谜,披着早春的绚烂的霞光,我们一路驱车向北,来到了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
巴吉垒镇,地处农安县西南部,距农安县城30公里,距离长春市区70公里,处于长春市1小时经济圈内。是古老的黄龙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因蒙古族将领巴吉在此屯兵筑垒而得名“巴吉垒”。1960年2月,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授予巴吉垒镇“巴吉垒诗乡”。1962年,巴吉垒农民诗人代表王振海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3年,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巴吉垒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特色乡镇”。
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幅员面积广的北方小镇,前些年却总是让踏上这片土地的人皱起眉头——这里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地类较为贫瘠,又有“十有九旱”之称。原有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绝对主导,二三产业几乎没有,本地税源近2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低,外出务工者众多,户籍人口5.3万人,常住人口最低时几乎跌破2万大关。
但在采访中,记者在巴吉垒镇感受的是一派明媚春光。
巴吉垒镇党委书记吕晓龙接受长春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充满牛香韵味的巴吉垒镇,满眼热火朝天的场面……充分展现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模式。巴吉垒镇之所以能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谱写了一幅崭新画卷,成为小康路上的典范,原因就在于巴吉垒人用豪迈的诗情,在苍茫大地上做起了“牛”文章。
随着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秸秆变肉工程暨全省千万头肉牛产业”的实施,农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百万头肉牛产业规划”,提出了肉牛产业发展“11N11”布局,尤其是县委书记李树国同志把农村工作上升到全县战略的高度去谋划,提出“修路栽树、养牛致富”的重点工作任务目标。2021年开始,随着“秸秆变肉工程暨全省千万头肉牛产业”核心项目落户巴吉垒镇,巴吉垒镇高度重视特色肉牛养殖工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村为主体、政府主导、种养结合、互利共赢”的养殖模式与肉牛养殖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高标准打造“肉牛养殖特色产业小镇”。
农安县副县长彪兵、周德库,陪同县委书记李树国在巴吉垒调研。李树国(左一)彪兵(左二)周德库(右一)吕晓龙(右二)
记者在巴吉垒镇的新兆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场的拌料车间里,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利用大型拌料机为肉牛准备“早餐”。伴随着全自动撒料车的轰鸣声,草料运到了设施齐全的牛舍里,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自动饮水机旁畅饮后,便踱步到室外的散养区休息。
“现在养牛简单多了!2500头肉牛,10多个人就能轻松管理。”说起肉牛标准化养殖,养殖场负责人程兆礼赞不绝口。实现开放式饲养、无抗养殖、无公害生产、无公害清洁的标准化科学饲养,这是巴吉垒镇发展肉牛产业的一个缩影。
“我们不只是要养好牛,而是要打造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链,做好肉牛产业大文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步伐坚实,巴吉垒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按照农安县委的统一部署,将肉牛产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构建龙头企业带动、政企联民互动、产业园区拉动、养殖大户联动、产研结合促动、优势品牌驱动、金融助力引动、三产融合传动、特色产业推动、全镇举力行动的发展格局,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将其打造成为富镇裕民的新载体。
伴随着牛劲爆发的嘹亮号角,巴吉垒全镇进入了肉牛产业大发展机遇期,经济社会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紧扣肉牛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落实全县肉牛“11N11”布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畜牧基础与优势资源,形成“全民参与”“小规模、大群体”的肉牛特色产业发展蓝图,以“政府搭台+企业引领+金融助力+保险兜底+农户参与”为总体思路,建“金融超市”体系,推行'放母还犊”政策,实施“企、场、合作社、户”梯次培育计划,壮大肉牛产业发展规模,截至2022年底,镇域养殖户共计2252户,占全镇常住户数近40%,肉牛发展量达9.4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其中可繁育母牛2.5万头,去除大型养殖企业,全镇养殖户肉牛增量达1.7万头,年内新增肉牛存栏量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户6户,肉牛存栏量50头以上20户。
加大项目资源引进,促进产业就业双循环。巴吉垒镇牢牢抓住省、市肉牛产业发展政策机遇,以农安县“13321”牛肉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为产业布局总纲领,整合本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围绕肉牛产业链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多个项目成为省、市、县核心项目、重点项目,全力谋划打造一条集种植、养殖、屠宰、加工等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条。积极制定政策、组建专班,抢抓重点项目,攻关重点课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打通产业链条,一批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2021年,总投资35.9亿元的“长春城开农投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区”项目,项目占地626公顷,建成后将达到10万头肉牛养殖规模,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入收尾阶段,园区内存栏肉牛已达2.3万头。
“随着园区的投入使用,我们将对肉牛养殖、屠宰和饲料及有机肥加工、产品追溯实现智能化管理。”长春城开农投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园区副总经理徐鹤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种源、养殖、深加工、科研、交易市场及冷链物流深度融合,一条肉牛全产业链在巴吉垒大地形成。
紧接着,总投资4.5亿元的农牧加工示范园项目也落户巴吉垒,这个示范园设计规模为年屠宰肉牛20万头。目前项目主体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在4月进行试车。
同时,投资6亿元、精深加工1.6万头的农安县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也与巴吉垒牵手。目前主体已封顶,预计2023年底前投入使用;四是投资1.5亿元的万头种牛繁育基地项目,预计年底前建成投产。通过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集养殖、屠宰、加工等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条正在逐渐完善,推动了全镇原来以一产尤其是种植业占绝对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型。通过项目引进、企业发展,加快了巴吉垒镇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建设,充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同时,积极带动本地百姓就业千余人,发展企业和服务就业“双拉动”的增长格局初步形成。
短短一年多时间,巴吉垒镇就增加肉牛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基本打通了产业链上“养殖、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全镇肉牛发展量实现翻番,全口径税收增幅超500%,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跨越式增长。
巴吉垒镇从传统的农业乡镇,一跃成为全省肉牛产业明星镇,2021年获评省级“肉牛特色产业小镇”,2022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
图为巴吉垒镇牌楼门
在巴吉垒镇,肉牛产业不仅承载着百姓致富的希望,更是产业兴旺的动力、生态治理的关键、小康路上的引擎。同时,巴吉垒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也给我们带来可贵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只有以全产业化发展思路谋划和制定发展计划,才能把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也才能更好地打好产业兴旺这张牌,推动肉牛产业化发展运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对接融合。这既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肉牛产业转轨升级,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也是从而实现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的有效路径。
党旗引领:东风和煦幸福路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巴吉垒镇党委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际行动,以党旗引领致富东风,吹暖百姓渴盼致富的目光。
巴吉垒镇党委书记吕晓龙说:“巴吉垒镇紧紧抓住肉牛发展的‘牛鼻子’,着力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作用,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和发展动力。首先成立了‘牛专班’,由班内牛专家专职负责肉牛的产业发展,19个村都成立了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的合作社。通过招商养、自主养、合作养等多种模式,平均每个合作社养殖肉牛超过50头。”
目前,巴吉垒镇有19个行政村都能够完成党总支部领办创办发展养牛业任务,其中有13个村可进行党总支部自主养殖。金马村将70公顷甸子地以入股形式流转给养殖大户,该项目已完成5000平方米牛舍修建,引进并饲养育肥牛130余头。南洼子村引入茁旺畜牧养殖公司,建筑面积700平牛舍1栋,已与城开畜牧公司签订放母还犊合约,计划引进安格斯怀孕母牛120头。
巴吉垒在乡村振兴的崭新征途上力求走出一条“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践证明,他们已经做到了,并向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巴吉垒当地一直流传一句话:“养3头牛相当于多种一垧地”。
这句话在双榆树村的养牛大户王国良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2010年他开始养牛,当时受各方面因素束缚只能养几头母牛,就这样他一直靠着自繁自养中探索着慢慢的增加一点规模,直到2022年他的养殖事业迎来了新转机,随着上级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巴吉垒“金融超市”的金融助力,养殖保险的兜底,逐渐让他有了扩繁增量的底气,2022年年底他的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00余头,今年年初他又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扩建了新圈舍,目前育肥牛逐渐进圈,计划可扩大养殖规模到400头,预计年创收可达100余万元。
吉林新兆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几年来,巴吉垒镇聚焦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借助省10条、市21条、县3条养殖政策红利,加大全镇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村党组织利用公共空间,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养牛模式,发挥村党组织凝聚、示范、带动作用。目前,通过“自主养”“合作养”“招商养”等多种方式,西铁村合作社肉牛发展到50头,莫波村合作社肉牛发展到100头,村集体经济增收均超过10万元,实现农户获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双赢”目标。
为加大全镇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凝聚、示范、带动作用,巴吉垒镇建设“金融超市”体系,推行“放母还犊”政策,助力“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条建设,实施“企、场、户”梯次培育计划,全力保障城开农投等重点企业顺利建设。
近年来,巴吉垒镇还启动“坚持用养结合、坚持绿色发展”的改良盐碱地计划,充分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不断强化环境治理,较好地推动了绿色乡村再升级。近年来,巴吉垒镇不断探索粪污资源利用的新路径,号召百姓将牛粪还田用作有机肥、制作牛粪蜂窝“煤球”取暖等处理方式,2022年以李家围子村为试点建设“两点一线就地就近”粪污临时收储点6处,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了便捷的粪污统一存放处,减少了人居环境投入,还实现了牛粪的“变废为宝”,为李家围子村创收2万余元。目前我镇投入300万元建立粪污收集设施共计189个并投入使用,同时积极对接粪污收储单位,与之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他们还充分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由经纪人将各村堆积牛粪统一运到盐碱地地块,目前已累计清运粪污1.5万余吨,可有效改良盐碱地200余公顷,不仅将惠及的李家围子、双榆树等6个肉牛养殖大村实现了“清仓见底”,还实现创收5万余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为此,巴吉垒镇重点打造了农伏公路巴吉垒段示范带,投入400万元,一是道路两侧种植银中杨、金丝垂柳、山杏等混交林24公里,栽(种)植花100万棵;二是对东牌楼门至四合村部,8个村民小组、3.67公里001省道路北公共空间进行花园式绿化;三是在域内主要公路两侧种植花卉,屯内见缝插针种植果树等绿化树木。
他们持续推动千村示范项目建成,实现乡村风貌再提升。巴吉垒镇在全面开展“六项清理”工作、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快速有序提升的基础上,按照县里提出的打造五条示范带、七条环线的整体要求,结合巴吉垒镇实际,坚持九有六无标准,以清仓见底为目标,在大力推进“一带三线”的同时,累计投入490万元,全面推进5个示范村和38个示范屯建设,以点、线、带推进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提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纵深开展,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搞好产业振兴的同时,巴吉垒镇还传承了诗乡的优秀传统,不断突出强化文化振兴,努力打造“文化巴吉垒”。他们以网络营造氛围。注册诗歌爱好者4304人,收录作品7415个,开通了巴吉垒诗乡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发布内容60余条,关注人数3000余人,建立了“诗乡巴吉垒”快手官方账号,发布视频161条,粉丝11万。镇里还整修了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诗乡文化站,新建一处总投资30万元,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场,丰富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风暖沃野春点卯,人欢牛唱新征途。
在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春风里,巴吉垒镇正扬起奋进的风帆,将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满怀豪情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力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崭新画卷。
证件查询|免责声明|关于我们|主管: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廉法务网编辑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23-2028 lzfz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2016348号-2